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说 | 旷视:做最硬的AI公司,不断增强智慧物流“软硬一体”能力

媒体说 | 旷视:做最硬的AI公司,不断增强智慧物流“软硬一体”能力

2020 - Oct - 14

      从人工智能(AI)算法到系统集成,从推出软件平台旷视河图到自研AI+智能物流设备形成“软硬一体”。旷视沿着这一发展路径,实现了在智慧物流领域的快速跃升,也成为了最懂物流的AI公司。引入资深行业专家组建行业人才与算法人才相互融合的强大团队,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差异化物流产品,进一步增强了旷视在智慧物流赛道的综合实力。



服贸会上,旷视河图连接协同的机器人和机械臂


      旷视是人工智能(AI)独角兽,拥有三大主营业务——个人物联网解决方案、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以及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在供应链物联网方面,旷视早在2017年就开始智慧物流领域布局,2018年收购了艾瑞思机器人,2019年初发布河图系统1.0版本,并投资了鲸仓等公司,聚合行业合作伙伴,面向工业物流及商业物流场景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在2019年徐庆才出任旷视高级副总裁、物流业务事业部(LBG)总经理后,旷视的系统集成能力大大增强,业务突飞猛进,但硬件方面的短板日益凸显。旷视看到,深耕物流领域,软硬一体化是必经之路,因此反复提到要做最硬的AI公司,而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也成为了旷视在物流领域取得更大作为的关键。

        旷视想要尽快提升物流设备研发制造水平,必须依靠行业专家。2020年初,旷视力邀王宏玉加入旷视任职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产品部(RPG)总经理。作为中国机器人领域顶级专家和主要开创者之一,王宏玉在机器人领域拥有超过30年的从业经验。疫情虽然带来了一定影响,但王宏玉仍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重塑了旷视机器人团队,主导推出了机器人技术平台与多款智能物流设备新品。十一前夕,在旷视北京总部,王宏玉接受了本刊专访,介绍了旷视在智慧物流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规划,特别是产品研发情况,以及他对行业发展的思考。



旷视科技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产品部总经理王宏玉





加快研发,推出多款新品


       记者:作为机器人产品部总经理,您到旷视后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王宏玉:旷视原来将机器人产品放在物流业务事业部(LBG),后来把硬件这块独立出来组建了新部门——旷视机器人产品部(RPG),成为公司中台,专门做产品。因为旷视在做系统集成业务的时候,如果缺少硬件支持,在市场上挺被动。我来时这个部门只有几十个人,软件能力很强,硬件能力相对较弱。

       我目前主要负责旷视机器人产品体系的研发和运营管理,带领机器人产品部推出了多款旷视自研机器人,包括:新一代激光SLAM导航AMR——MegBot-S800、新一代物料搬运机器人MegBot-T800和T1000、智能无人叉车MegBot-F1600和L2000等。


旷视机器人产品全家福


       除了移动机器人产品,我们还启动了关键物流设备研发工作,目前AI堆垛机、AI分拣机等都在加紧开发或进入试验阶段。

      旷视在物流硬件方面已经形成这样的布局:北京总部负责移动机器人研发;宁波基地负责标准类移动机器人的制造;苏州基地负责非标移动机器人与核心智能物流设备的研发、制造,占地20000平米的新工厂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将来苏州会发展到数百人的规模。


        记者:旷视不久前在服贸会上的亮相受到业界关注,今年新推出的物流机器人有哪些突出特点与优势?您认为旷视机器人在同业中处于怎样的水平?

       王宏玉:旷视在同业中算是比较早做AI+物流设备的企业,目前在AI尤其是视觉与机器人结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物流系统建设越来越复杂,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客户对技术水平也更为看重。因此,我们决定按照工业标准做产品,把机器人的性能与品质提升上去。在今年推出的硬件新品中,MegBot-S800激光SLAM导航AMR属于旷视的“黑科技”产品,采用自研算法的导航系统,高容错,环境变化50%机器人也不会“迷路”;3D立体绕障(3cm~200cm的立方体);无需环境改造支持人机混行,最快一周完成部署。该产品刚拿下一百多台的国内最大AMR订单,刷新了行业记录。


旷视新一代激光SLAM导航AMR——MegBot-S800


      采用二维码导航的物料搬运机器人MegBot-T800和MegBot-T1000分别额定载荷800kg和1000kg。MegBot-T800拥有245mm超薄车身,能够进行货物智能感应对超载、偏载进行高精度预警,低至1%重量超载即预警。MegBot-T1000采用48Ah安全电池,有超长续航能力,可以12小时连续工作;全金属外壳,250mm轻薄机身,自重仅220kg,工业级耐用。


服贸会上亮相的旷视新一代物料搬运机器人MegBot-T800


       1600kg SLAM导航堆垛智能无人叉车MegBot-F1600的最大特点是,真正无需改造环境,易于部署,5分钟开箱,10分钟建图(1万平米),15分钟自动精准运行。


       记者:您到旷视工作以来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王宏玉:近年来,中国物流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整体水平在世界上应该是领先的,但是企业呈现小而散的特点,每一家的实力都不够强,不利于技术的沉淀和未来与国际巨头竞争。我们还需要不断深挖技术,做出更好的产品。

     毫无疑问,AI正在赋能工业和物流领域并产生巨大活力。像旷视这样的新技术公司进入智慧物流领域后,带来了新思维,促进了技术发展,也使整个行业更有活力。当前,中国物流机器人技术更新的速度快得惊人。未来,传统企业与新兴企业需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我加入旷视,就是因为看重旷视拥有大量的AI顶级人才可以提供更先进的算法和底层技术,推动物流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我希望在这样的新兴公司能够更好地与新趋势接轨。




把握趋势,成功打造技术平台


      记者:在您看来,客户对物流系统设备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技术领域或应用环节需要加快发展?

      王宏玉:现在客户需求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客户更加理性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去找谁,甚至知道如何去实现。二是重视物流系统的柔性化。三是人机协作场景会越来越普及,规模化的人力投入越来越少。四是项目大型化,大体量、高复杂、重智能对系统核心算法能力提出更大挑战,这就需要旷视河图这种操作系统级别的调度软件提供支撑。目前只有河图是从物流系统规划,到实施,到运维,整个流程全打通,我们叫同构仿真,就是用一套代码或者一套工具来实现所有的过程。现在河图实现了调度级数字孪生,把各种设备调度起来;未来是参数级数字孪生,深入到每个设备的底层,在虚拟空间建模型。物流设备在虚拟空间跑好了,一个工厂的物流系统实施就比较顺了,效率也能达到设计要求了。


     另外,传统的物流系统主要解决存储和输送的问题,现在的物流系统变成了工艺环节的一部分,更多强调的是流动性和适用性,以及与整个工艺系统的匹配性。

     现有的物流设备基本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在一些细分行业,客户不断提出新的需求,需要我们投入研发,解决客户的痛点问题。疫情过后,对于少人化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强烈,需要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都要为客户考虑如何少人,还要考虑降低成本投入。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需要加速发展的物流技术领域有:

1)与业务结合的复杂系统的调度管理,需要借助AI技术,不断学习,不断优化;

2)能够代替人的繁重劳动的智能设备,比如自动装车、自动卸车或者方便操作的小型设备;

3)同构的仿真技术,能够真实反应设备的参数与状态,真实再现客户的物流系统能力的仿真技术,引申到物流系统的数字孪生技术,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映射与互动。


      记者:从AGV到AMR,您认为移动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有哪些?


     王宏玉:AGV最早是传统企业自动导引车的模式,在智能化这块比较薄弱。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AGV智能化越来越强,所以业内就称之为AMR了。现在新兴企业更偏向于AMR的发展,但未来趋势可能是AGV越来越弱,大家都会朝着AMR方向发展,因为AMR的技术含量和整个底层平台更适合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机器人技术平台也发生了变化,传统企业有些还是基于WINCE平台,目前都在转到基于LINUX平台。在新的平台下可以集成更多的AI算法,开发的环境更易于协同。

未来物流机器人硬件会变简单,软件和算法会越来越复杂,而这正是旷视的技术强项。越复杂、与业务结合越紧密的物流系统中,AI的作用越显著。我们要把旷视的技术优势用好,进一步增强机器人产品的竞争力。比如在SLAM技术上,旷视获得世界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CVPR 2020 SLAM双料全球冠军,该挑战赛对算法能在丰富场景、环境要素变化以及各种极端运动情况下的鲁棒性提出了极高要求。这些技术为MegBot-S800提供了很强的算法支持。未来旷视的所有智能机器人都会采用自研算法的SLAM和VSLAM导航技术。


       记者:关于技术平台,能否具体介绍它在产品开发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宏玉:我来到旷视后,开始在艾瑞思产品基础上打造新的旷视移动机器人技术平台,我们对硬件架构和软件架构都做了很大改进。比如说,我们对移动机器人主控系统的CPU进行了细分,使控制系统模块化,更简单也便于扩展;主控系统与其他部分的连接采用总线结构,使整个系统的实时性非常好,控制周期从20毫秒缩短到5毫秒,这意味着机器人的定位精度得到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增强了。另外关键的一点是,机器人完全采用国际标准,容易跟其他厂商的设备匹配,也便于今后系统扩展,给客户带来极大便利。

将来旷视的机器人开发都在这个技术平台之上,随着产品模块的不断积累,可以省去大量重复性工作。比如,不同车型复用一个底盘,使新产品推出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产品可靠性也得到提高。



徐福记厂区,旷视物料搬运机器人正在托举货物


      记者:机器人技术平台的建立,需要把握技术发展趋势。这项工作应该很有挑战性吧?

      王宏玉:平台化的确蕴含很大风险,好在这项工作我以前做过,所以抓得比较细。我到旷视以后,明确了几个方向。当然我也比较谨慎,我把平台架构调整完,也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包括借鉴了行业里其他企业的思路,了解未来物流机器人会往哪个方向走。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平台开发进程比我原定的计划大大提前了,经过几个项目打磨以后平台已逐渐稳定。我们用6个月推出了T800和T1000这两款新产品,也在平台上经过验证,下个月就可以提供给客户使用了。




面向未来,不断增强发展实力

      

      记者:旷视在供应链物流领域有怎样的发展目标?

      王宏玉:旷视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以AI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物流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软硬件产品,并基于旷视河图系统,赋能生态合作伙伴实现系统集成与产品交付。

强大的AI技术使旷视跟其他集成商形成差异化竞争。而算法往往是跟设备连在一起,如果没有设备,算法也无法落地。这也是旷视一定要强调“软硬一体”去解决物流痛点的原因。旷视要进入智慧物流行业第一梯队,要先把市场规模做起来。现在主要做AI+物流,今后旷视一定会做AI+工业,因为工业的应用场景更多,市场空间更大。AI怎么为工业领域赋能,还需要我们做深入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旷视不仅有很强的AI技术和研发资源,也能够整合物流行业资源以应对复杂性挑战。一方面,旷视迅速建立起数百人的规划和实施团队,团队核心人才专业经验均在15年以上,可以为客户提供包含规划、仿真、实施、运营等一站式的“交钥匙”方案;另一方面,物流系统集成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不同厂商、不同功能的设备接入到统一的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同调度,而旷视河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旷视正在为一家大型服装企业建设高柔性化智慧仓,在近4万平方米的仓库里,旷视河图调度10类近4000台智能物流装备,其中包括700多台移动机器人。能够承接这样复杂的项目充分证明了旷视的能力。


      记者:当前以及未来几年,旷视在物流产品研发方面有哪些重点布局?

     王宏玉:旷视作为集成商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除了AI和河图,旷视在硬件方面将“两条腿走路”,既与合作伙伴一起合作,也要研发“卡脖子”的产品。未来,旷视会继续进行“软硬一体”的布局:

     软件方面,河图是AIoT机器人及物流装备的操作系统,通过物联网(IoT)技术连接物流各个环节。物流行业长期以来存在软硬件割裂的局面,河图能够提供多设备的接入能力及多样化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方案。河图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百亿级机器人的操作系统,旷视每年会对河图进行一次关键的更新迭代,不断增强生态连接、协同智能、数字孪生这三大特性。

    硬件方面主要是三点:一是AI赋能传统设备,打造顶级硬件产品,包含AMR、AI+堆垛机、AI+分拣机等。二是创造性地研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比如,智能圆形播种机是市场上需要的,这里面最复杂的就是算法,而算法只能借助AI来实现。三是旷视输出算法,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新的基于AI的智能设备。


      记者:您为旷视机器人产品部未来几年设定了怎样的目标?

      王宏玉:中国以前是重生产、轻物流,现在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物流还有很大改善优化的空间,需要更多的物流产品来满足不同层次的企业的需求。


      旷视机器人产品部今后几年的发展规划是:

      第一,完善机器人的产品体系,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移动机器人产品,未来会覆盖全机器人的产品范围,做一个具有AI赋能的全机器人产品体系。

     第二,研发市场需要的中高端物流设备,如,基于移动机器人技术的新型穿梭车和智能货叉等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在我们新办公楼的楼下,有一个模拟实验仓库,各种机器人和设备在这里完成交付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就有融入了视觉识别技术的堆垛机,如果有货品掉落,有小动物钻到仓库里,摄像头可以识别到并报警,另外还可以实现仓库自动盘点等功能。

      第三,在室外应用的中速无人驾驶车辆方面有所投入,满足厂区或园区内的货物自动输送需求。

我们是按照产品的思路去开发生产物流设备的,要把产品做得又好又便宜,并且让其他集成商、合作伙伴也可以使用我们高性价比的产品。中国物流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很快会超过百亿元。旷视将凭借独特的软硬件一体能力在智慧物流领域持续发力,保持领先。


来源:物流技术与应用